雖然從厚厚的手冊中挑出十部進大銀幕的過程既殘忍又艱苦,但很慶幸我所選的影片最終都沒有讓我太過失望。
--------------------------------------------------------------------------------
Police, Adjective《警察,形容詞》

很好看!
導演科內流波蘭波宇 (Corneliu Porumboiu ) 2006年的作品《1208全民開講》(12:08 East of Bucharest) 便已技驚四座,可惜我那時人在英國,沒能在金馬看到這部影片。
《警察,形容詞》沿襲導演一貫的長鏡頭拍攝手法,並結合了他擅長的黑色幽默風格;看似冗長且平淡的醞釀劇情,卻以小民警的困惑大大質疑了整個國家機器。
警察之於一個國家,或對自身而言,是不允許 conscience(良知、道德)這個字存在,你的社會屬性與人道屬性是戶斥的。「形容詞」,是詩歌文學或藝術裡面才有的;警察不需要理解,也用不著多做思考。片末署長逼著男主角去翻字典查詢「良知」、「道德」和「規範」等字義的橋段靜靜揭示了本片主題,非常 intense,非常厲害!
--------------------------------------------------------------------------------
Patti Smith: Dream of Life《派蒂史密斯 ‧ 搖滾 ‧ 夢》
.jpg)
看完後接連著數日,我還依舊停留在它的影像和光線之間,字與音符的連結。無法抽離,抑或是刻意讓自己在 Patti Smith 的搖滾夢裡徘徊流連。
自由且激情、拒絕商業化,永不妥協的叛客精神;這歷時十一年拍攝而成的紀錄片就如同她本人一般,是搖滾與詩的纏綿。片中可見 Patti Smith 數度吟詠著她所寫的詩,那是一種對國家社會的控訴,一種玉石俱焚的怒吼,為此我一度落下了激動的眼淚。
再次呈現看了一部很棒的影片後,無以名之的失語狀態,到現在我還是無法明確的指出它所帶給我的。
後記:非常幸運地,開演前身為本屆金馬音樂大使的盧廣仲還到場演出兩首未發表的歌曲。第一次在電影院聽 live 表演,很棒,氣氛很滿點。
--------------------------------------------------------------------------------
Pierrot Le Fou《狂人皮埃洛》

當天看的是修復後的全新拷貝。由《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 的男主角楊波貝蒙 (Jean-Paul Belmondo) ,以及我很喜歡的高達前妻 Anna Karina,演出一對久別重逢後決定私奔的情侶。
好好看!大概是我的高達電影 Top 3 了。
其極富實驗性和一派前衛的美學就不用多做贅述,招牌的 jump cut 剪接手法也絕對讓影迷們大飽眼福。只是作為一部高達浪漫時期的終結,《狂人皮埃洛》實在誠實的殘忍。
一個在貧乏的精神裡追求生活自由的女人,加上一個在困頓的物質生活裡找到精神自由的男人;影片用生活本身探討生活的本質,揭露了一對戀人因追尋不同的生活而漸行漸遠,即使最初懷有濃烈的愛情也終究難逃分手的命運。影片最後,男女主角調整到契合對方的生活方式,只是彼此之間已沒有了愛,終究還是無法將兩人的關係延續。女主角 Marianne 幽幽的一句「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既詩意也精闢地為本片/愛情點了題。
啊,該死的高達!
--------------------------------------------------------------------------------
Bright Star《璀璨情詩》

大概是今年金馬接連看了幾部太厲害的電影,《璀璨情詩》在這次的觀影經驗中便沒留下太深刻的痕跡。不過以浪漫詩人濟慈 (John Keats)
的愛情故事為題、找來後現代女性電影大師 Jane Campion 掌鏡,再由《香水》男主角 Ben Whishaw 深情演出,應該就足以讓掏了錢的一大票小知青感到不虛此行。
縱然影片前2/3的鋪陳有些平淡,(我其實很討厭看影展時,一天趕兩三部這種當下立顯的殘酷比較...)但是最後的1/3、從濟慈被病魔纏身開始直至在異鄉死亡後,我漸漸開始有了種莫名心痛的感覺。尤其最後一場女主角 Fanny 獨自走向雪地的森林裡的戲,她失了魂魄般念著濟慈為她寫的情詩... 面臨愛人的生離死別,那是一種很自然的生理情感,我靜靜地溼了眼眶。
厲害的來了。最後當黑底白字的演職員表緩緩往銀幕上方升起的同時,我們聽見飾演濟慈的 Ben Whishaw 輕聲念著那首情詩,"Bright Star"。他的聲音真好聽,熟悉的英倫腔調和優美的抑揚頓挫一點也不矯情,字句之間的溫柔碰撞在我的耳邊及心口久久縈繞不去。於是我又再度沒志氣地被黏在戲院椅子上,久久無法起身離去。
--------------------------------------------------------------------------------
The Dust of Time《希臘二部曲:時光灰燼》

不論觀眾是否買單,每年影展絕不可少的就是大師級的文藝片。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這部《希臘二部曲:時光灰燼》雖是2008年作品,但除了影展之外,至今仍非唾手可得。劇中時間軸線乍看破碎,卻彷彿凝聚出另一個空間下的時間,使主角三人任意穿梭於歷史的變化更迭、進出時間與記憶。希臘三部曲敘述的雖然皆是愛情的悲劇,但更廣義的,是將人生全貌拼貼串聯在劇本與場景之中。比起首部曲《悲傷草原》(The Weeping Meadow),本片其實也顯得平易近人許多,不過閱讀起來還是甚感吃力。
安哲羅的電影始終是被我歸為難以言說的那一類,他充滿詩意的鏡頭下富含錯綜複雜的歷史、哲學與美學,而我自身是如此無知匱乏,實在難以接收到安哲羅欲傳達的龐大訊號。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編劇東尼諾喬艾拉(Tonino Guerra)是全世界最負盛名的編劇之一,他和歐洲許多著名的導演都有合作過,如塔可夫斯基的《鄉愁》(Nostalghia, 1983) 就是出自他的筆下。
--------------------------------------------------------------------------------
此外,年僅十九的哈維爾多藍 (Xavier Dolan) 初執導演筒的作品《聽媽媽的話》(I Killed My Mother) 也是這次最大的驚喜之一。新浪潮老將克勞德 ‧ 夏布洛 (Claude Chabrol) 的《儀式》(La Cérémonie)、搖滾紀錄片《燃燒吧!龐克》(The Story of CBGB) 及《明日狂歡派對》(All Tomorrow's Parties) 短評隨後補上。
Labels: 雕刻時光